“这是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刻,也是我个人的圆梦时刻。”说起今年创新药企出海的新变化,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笃定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她至今记得,十几年前,中国药企卖出一卡车抗生素仿制药,利润竟比不过跨国药企的一箱原研药。比对一致性评价数据后,崔昳昤发出更深的追问——明明疗效相同,为何进口药能卖出高价?中国何时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药?
如今,处方笺成为答案。作为我国首个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全链条自主完成的抗肿瘤原创新药,和黄医药的拳头产品呋喹替尼已在30多个国家获批或上市。今年上半年,呋喹替尼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5%,未来销售额有望继续增长。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今年中国创新药迎来出海收获季:大额BD交易(商务拓展)接连落地,明星产品深入全球市场,多家上市公司扭亏为盈……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在研创新药数量占全球30%左右。多名专家对记者表示,中国创新药正从“跟跑”迈向“并跑”,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实力,崛起为全球医药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单频现
中国创新药正在“被看见”
4月15日,映恩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在映恩生物的基石投资者阵容中,出现了拜恩泰科(BioNTech SE)等多家知名药企和国际头部长线基金的身影。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国际资本的入场,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认可,也折射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整体转向——不仅进入海外市场,更进入全球竞争的主场。
“高额”“高频”“高认可度”成为新阶段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关键词。9月24日晚,恒瑞医药宣布,与印度一家跨国制药企业达成一笔最高可超过1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成为恒瑞医药年内的第五笔BD交易。7月,恒瑞医药与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一笔潜在总额12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刷新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纪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跨国药企和国际资本正将中国视为‘寻宝地’,交易数量与金额的提升,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研发能力的系统性认可。”崔昳昤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来自和铂医药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研发数量达到704个,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新药研发数量达120个。细胞疗法、双/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放射性药物等复杂分子已成为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生态已经形成。”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数字之外,变化还藏在细节里。2023年,映恩生物与拜恩泰科达成首笔BD交易(商务拓展)。从对方跨国飞来上海见面,到最终签约,只花了42天。“我们一拍即合,对方用英文和我说,‘John, I see you’,让我备受感动。”映恩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忠远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如今,他切实感受到,不只是映恩生物,而是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被看见”。
拐点已至
长期主义迎来收获季
国际长线资本的嗅觉尤为敏锐。近期,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斥资超5亿港元增持和铂医药,持股比例从1.62%升至6.37%。此前,和铂医药交出了盈利5.23亿元、同比增长51倍的2025年半年报“成绩单”。
盈利已成为今年中国创新药企半年报中的一大看点。据Choice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57家A股创新药概念股中,75家盈利,占比接近一半。
BD交易是盈利的关键引擎。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与全球合作伙伴达成4项授权交易。其中,3月与阿斯利康达成的全球战略合作让和铂医药获得1.75亿美元的首付款。“基于创新产品的对外授权与合作,逐步成为公司的常态化收入来源,为收入增长作出贡献。这充分验证了公司有能力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王劲松说。
自有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规模化销售,成为创新药企盈利的另一支柱。以百济神州为例,上半年,百济神州产品收入攀升至173.60亿元,同比上升45.8%。其中,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
“中国创新药企正从投入期迈入收获期。”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詹宇波向记者表示,“盈利拐点印证了企业坚持源头创新与全球布局的战略定力,是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记者观察到,如今出海的佼佼者,当初都主动选择走一条更“艰难”的道路——放弃短平快的模仿,坚持长期主义,坚持源头创新。
“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必须面向全球市场,必须解决真正的问题。”王劲松表示。2016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仍以“快速跟进”(fast-follow)为主流,刚刚起步的和铂医药反其道而行,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搭建全人源抗体平台,将研发布局全球。多年后,这条“慢”路迎来“快”的爆发。截至目前,和铂医药已完成17次出海BD交易,三度牵手阿斯利康,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创新药“BD之王”。
从上海张江实验室出发,到远渡重洋打开全球市场,和黄医药的核心产品呋喹替尼用了十几年时间。“经历过仿制药市场的强烈对比,我们发现唯有源头创新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崔昳昤表示,呋喹替尼从最初立项就按全球化标准设计,尽管国际化路径更复杂、成本更高,但只有从最初就植入“出海基因”,才能真正参与全球竞争。
路径升级
“一次性”BD将成过去
2025年第一天,和黄医药做出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作价约45亿元,出售其持有的核心中药资产——上海和黄药业45%的股权,持股比例降至5%。这意味着,这家曾为和黄医药带来超过3.7亿美元股息的“现金奶牛”被加速剥离,公司将加大力度押注创新药赛道。
“利用出售非核心业务的现金流,我们将不断加强在创新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崔昳昤表示,和黄医药已为进入新的增长时期做好准备。
在中国创新药告别寒冬,迎来盈利曙光的当下,如何借力国际合作,持续兑现研发价值,并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面对摆在所有“出海者”面前的新考题,不少创新药企选定的新航道是:聚焦核心业务,深耕源头创新,构建平台能力。
据诚通证券研报,目前,我国创新药出海仍集中在早期临床阶段。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资产在早期阶段的占比为50%,属于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阶段的占18%,在未披露临床阶段的占32%。
“企业不能将BD交易视为一次性收入,而应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詹宇波表示,创新药企盈利的“第二增长曲线”应来自资金、声誉与人才间产生的良性循环。
朱忠远对记者表示,要从现阶段的“借船出海”质变为“造船出海”,中国创新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步步为营。
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资金、“全球团队”、全球药物开发链条能力这三大核心壁垒。同时,独立商业化并非“单干”,而是要构建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的开放生态。“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有一批中国的创新药企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制药巨头。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朱忠远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