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当前信托市场呈现出“成立放量与发行降温并存、标品稳健与非标转型同步”的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在9月13日至9月21日期间,资产管理信托显著反弹,成立规模大幅攀升,涨幅超五成,其中非标信托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但发行市场热度持续减退,发行数量及规模均略有下滑。
在净值表现上,超1.4万只存量标品信托产品中逾七成实现正收益,股票策略产品更是跑赢同期公募基金与市场指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特征正是政策重塑与市场自适应形成的阶段性结果。而非标组合投资新规与《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的双重政策效应,正是推动信托行业彻底告别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稳步迈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非标市场热度提升
近期,资产管理信托市场呈现出“成立回暖、发行遇冷”的差异化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在9月15日至9月21日期间,资产管理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增加54.71%,日均成立规模达18.55亿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非标信托市场显著反弹,共有165款产品成立,已披露成立规模64.02亿元,其中政信类、消费金融类及工商企业信托的成立规模同步增长,政信信托更是拉动非标信托回暖的核心增长点。
在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分析师刘欣怡看来,伴随一系列地方化债举措落地,我国地方债务化解成效显著,12万亿元资金投入推动50余个地区隐性债务基本清零,多地信托、定融产品顺利实现提前兑付,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为非标信托尤其是政信类业务的修复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标品信托的成立数量和规模亦小幅回升,其成立规模达2872.29亿元,环比增幅约24%,主要是因为短久期债券类标品获稳健资金配置。
不过,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发行端则延续低迷态势,发行数量及规模均略有下滑。以政信类产品为例,数据显示,投向相关领域的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75.79亿元,环比减少26.30%。
“近期《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落地,机构在产品备案、底层资产穿透管理、投资者适当性匹配等环节审核更审慎,尤其对跨市场、多层嵌套的产品设计严加把控,避免触碰监管红线,业务推进节奏明显放缓。”刘欣怡分析称。
标品信托超七成正收益
尽管成立规模回升,但标品信托业绩略有承压。
在9月13日至9月19日期间,41家信托公司合计14721只存量标品信托产品中,平均收益率为0.06%,环比减少0.49个百分点;不过,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数量占比为70.63%,整体表现依旧稳健。
“标品信托产品业绩环比下滑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某信托公司投资部业务员李华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权益市场受美联储降息利好兑现,“股债跷跷板效应”有所弱化,债市整体表现偏弱,拖累标品信托平均收益。
用益信托研究员张施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受美联储降息利好兑现及部分高位股获利了结的需求,权益市场延续高位震荡,A股宽基指数涨跌不一。期间板块分化较为明显,轮动速度加快,创业板表现活跃。同时临近税期及季末,央行连续净投放呵护流动性,资金面边际收敛。“整体来看,本期标品信托业绩小幅下滑。”
从投资策略来看,债券策略产品共8447只,平均收益率为0.01%;股票策略产品共2210只,平均收益率为0.24%;组合基金策略产品共2800只,平均收益率为0.11%;其他策略产品共1264只,平均收益率为0.04%。
“股票策略信托产品跑赢相关市场指数,表明其主动管理能力在震荡市中更胜一筹,可能与选股能力和行业集中配置有关。”张施如是说。
“股票策略信托能在震荡市中胜出,关键在于稳健型主动管理。”李华解释道,信托公司的股票策略产品普遍设置止损线,仓位调整更保守,“我们会避开高估值的热门板块,重点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的防御性标的,这在板块轮动快的市场中更能抵御波动”。
在债市震荡的背景下,同期债券类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0.03%,债券策略作为标品信托的主力品类,同期平均收益率为0.01%,表现同样稳健。
张施认为,债券策略信托产品追求绝对收益,偏向于纯债策略,收益波动较小,且流动性较好,适合追求资产稳健增值的投资者。而公募基金产品相对青睐债券增强策略或转债交易策略,借助杠杆来增加收益,业绩波动幅度较大。
此外,组合基金策略与其他策略也保持正收益。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组合基金策略产品一般通过配置多种底层资产,分散风险,同时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人的业绩表现灵活调整资金的分配比例,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状况,从而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
行业转型“比质量”
对于当前信托市场的分化格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行业转型深化的必然结果。
李华指出,资管信托成立规模的增长并非 “粗放式扩张”,而是 “合规前提下的需求释放”,“非标信托的回暖依赖地方化债的成效,标品信托的稳健则靠投研能力支撑,这与此前‘重规模、轻风险’的模式有本质区别”。
同时,《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落地与非标信托组合投资新规(9月起实施),进一步推动行业向“质量提升”转型。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一系列新规对行业发展和公司经营均有深远影响。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信托公司定位为受托服务机构,强调打破‘刚兑’预期,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有助于化解行业潜在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同时推动信托公司从传统融资类业务向服务信托、财富管理等领域转型,促进业务结构优化,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在治理能力方面,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增强合规经营意识,长期看将提升行业整体专业水平和竞争力。”邢成说。
从机构应对来看,头部公司已率先布局。李华透露,其所在公司已搭建“非标+标品”的组合投资体系,“一方面筛选优质的政信资产,另一方面加大短久期债券标品的配置。同时公司也在扩充股票策略团队,提升主动选股能力”。
展望未来,中信信托周萍在研报中表示,新规的核心是让信托“做回自己”,发挥财产管理、风险隔离的本源功能;国际经验是“加速剂”,帮助行业少走弯路;而差异化路径则是“生存密码”,避免千篇一律的转型内耗。
“对信托公司而言,转型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结合自身禀赋做好’头部机构拼综合服务,中型机构拼细分特色,小型机构拼专业配套。唯有锚定本源、适配需求、发挥优势,才能在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受托服务创造价值’的目标。”周萍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