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表示,到2032年,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ASI)的到来,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对比2022年将提升10倍,这意味着阿里云算力投入也将指数级提升。
阿里的3800亿
吴泳铭的表态,与其说是规划,不如说是对其既定战略的一次公开确认。就在他发声的几天前,9月17日,阿里巴巴刚刚宣布完成约32亿美元的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发行,并明确指出,募集资金的80%将用于“增强云基础设施”。
这只是冰山一角。将时间拨回至今年2月,阿里已宣布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建设云计算和AI硬件基础设施——在本次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再次强调了这个数字,并表示会追加更多。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阿里自身过去十年的相关投资总和,也刷新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纪录。
根据阿里财报,仅过去四个季度,其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1000亿元。一位接近阿里云的人士透露,仅2025年,阿里的资本支出就可能达到1100-1200亿元,其中近七成,约700-800亿元,将直接用于采购服务器和建设数据中心。
吴泳铭表示,最近一年,全球AI行业的投资总额将会超过4000亿美元,未来五年预计全球AI的累计投入金额将超过4万亿美元。并提出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而AI云即为运行这一系统的计算机。未来,全球最终可能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显然,未来要成为其中之一,今天的投入是唯一的入场券。
不止阿里
当然,对未来发展趋势持有相似看法的企业不在少数。
腾讯在2020年便宣布了五年内投资700亿美元(约5000亿人民币)用于数字基建的计划,其规模与阿里的手笔不相上下。在阿里明确加码后,市场分析师普遍预计,腾讯将加速其投资步伐以保持竞争力。
曾最早喊出“ALL in AI”的百度,尽管在当前资本支出上显得相对谨慎,但其AI云业务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面对竞争对手的激进投入,百度无疑也面临着加大投资以巩固其市场地位的压力。
另一位不容忽视的玩家是字节跳动。市场消息称,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投入超过120亿美元用于AI芯片采购,并斥资约400亿人民币加码国内数据中心建设。其在全球内容平台上的成功,正迅速转化为对底层算力的巨大渴求。
庞大的投资热潮和发展前景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关注,莲花味精、群兴玩具等等近年来进入算力行业的跨界资本不胜其数。今天传出消息,消费电子ODM巨头华勤技术,正凭借多年前的“先见之明”切入了算力赛道——其“计算及数据中心”业务板块营收已在今年上半年翻倍至422亿元,占总营收半壁江山,超越了传统的移动终端业务——并打算借此冲击港股上市。
大洋彼岸的万亿美元“星际之门”
而就在前一天,英伟达对OpenAI的1000亿美元投资以及OpenAI与甲骨文千亿合同的“投资闭环”消息在算力产业内正疯狂刷屏。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OpenAI联手宣布,拟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支持OpenAI部署规模高达10GW的数据中心,以训练其下一代AI模型。同时,OpenAI与甲骨文达成了总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约定甲骨文将为OpenAI提供超过4.5GW的计算能力。
紧随其后,同样是OpenAI算力体系的“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又放出重磅消息:近期将在美国新增5座数据中心,使其三年内的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美元。巧合的是,其规划算力规模也是10GW。
显然,这五座星际之门也是OpenAI、英伟达、甲骨文的“投资闭环”的一部分。
万亿美元还远远不够
然而,即便是如此天文数字般的投入,在奔向ASI的道路上,或许依然只是一个开始。更严峻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在其最新报告中发出了一个严厉警告:AI行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收入缺口危机”。报告预测,到2030年,支撑全球AI算力需求需要每年2万亿美元的收入,但届时行业的实际收入可能只有1.2万亿美元,留下高达8000亿美元的巨大鸿沟。
问题的根源在于,AI服务的商业化变现能力,远远追不上基础设施的“烧钱”速度。以ChatGPT为代表的应用虽然用户增长迅猛,但其盈利模式仍不明朗。OpenAI自身每年仍在亏损数十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才能实现正向现金流。
贝恩预测,到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可能激增至200GW,是“星际之门”计划的20倍。这不仅对资本是巨大考验,更将对全球的芯片制造、数据中心供应链乃至电力系统构成严峻挑战。
吴泳铭所说的“能耗提升10倍”,在这里得到了另一种注解:它既是未来的目标,也是横亘在所有玩家面前最现实的物理制约。这场竞赛的瓶颈,可能不再仅仅是算法或资金,而是芯片、土地和最基础的——电力。
在这条通往ASI的道路上,巨大的资本投入只是第一步,如何跨越商业化的鸿沟,并应对随之而来的能源与供应链挑战,将是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