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远企在2025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025年9月18日)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25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就人工智能与金融发展同大家作一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金融与科技从来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电话电报、电子计算机,到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都极大重塑了金融业务运行的方式和场景,大幅降低了营运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同时,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反过来强力催化和促进了科技的新飞跃。此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革命同样如此。人工智能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全方位的,不仅会大大优化金融服务与决策流程,精算成本、提升效率,或将重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扩张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
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能够处理海量信息,完成复杂任务,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理解,提高业务洞察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管理风险,优化业务策略,提高对经营发展和商业决策的判断能力。有的银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金融市场、信贷管理、反洗钱等20多个领域,300多个业务场景,年累计调用量达15亿次。有的机构将风险监测模型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前中后台,识别定位潜在风险,使风险管控更具前瞻性,更加智能化。
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业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具有较好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加工能力,一些金融机构在信息检索、知识总结、报告生成等领域广泛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的银行建立了企业级流程机器人(RPA)运营管理中心,落地场景870余个,累计节约工时超过55万小时。有的保险公司在人身、车险等定损理赔场景中,通过融合海量历史赔案、市场数据、物价水平等多元数据,构建起毫秒级的价格标准模型,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理赔。
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人工智能可以大规模地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不同质量标准的非线性(非结构化)数据,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金融消费者行为和需求。一方面通过人机协同模式提升了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高金融机构在营销咨询、理财投顾、普惠金融等多方面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将服务延伸到广大长尾客户,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有的金融机构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客户画像与需求预测模型,覆盖基金、理财、保险等超过1000多个产品,帮助客户经理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介。有的银行赋能“三农”金融信贷规模提质上量,运用人工智能破解贷前调查成本高、贷中核查难度大、贷后监测时效低等一系列“三农”业务难题,惠及450万农户,持续为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金融活水。
金融业是资金、人力、信息集中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联结着千家万户,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面对新技术、新发展、新挑战,金融监管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融合应用创新。同时加强规范引导,促进金融机构强化数字治理,加快建立适配人工智能发展形势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模型全流程安全,人机责任清晰,促进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发展。另外,我们也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应用对金融运行底层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分析权衡;金融脱媒与金融再媒的趋势;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重构;金融数据中性、风险分散要求与人工智能数据选择偏好、集中度依赖之间关系的平衡;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变化等等。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发展,跨境监管交流合作十分重要,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我们提供了区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自2017年成立至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已吸收来自全球120多家会员,希望未来有更多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加入,深入交流、加强合作。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