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铭溱 记者 唐燕飞
8月15日,银诺医药-B登陆港股主板,盘中一度涨近300%。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4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还有36家相关企业正在排队等待上市。
医药行业已成港股市场备受关注的赛道,这种现象在今年下半年还有持续升温之势。多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受青睐的医药企业,不仅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而且经过大量临床数据验证。港交所“科企专线”及18A章上市制度的推出,为前沿生物医药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提供了助力,并巩固了香港作为亚洲生物科技融资枢纽的地位。
医疗健康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节奏明显加快。据记者统计,今年已有14家相关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合计募资182.25亿港元。2024年全年,港交所共有11家相关企业上市,合计募资44.29亿港元。
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药企业募资额较大。Choice数据显示,恒瑞医药、映恩生物-B、MIRXES-B(觅瑞)募资总额排名医药行业前三,分别为98.9亿港元、16.4亿港元和10.86亿港元。
医药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与创新药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批准创新药48个的全年数量。目前我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到全球约1/4,每年有约3000个项目正在开展临床试验。二级市场上,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上涨一倍。
Choice数据显示,36家已递表港交所的医药企业申请状态为“处理中”,如丹诺医药、麦济生物、德适生物、景泽生物等。
政策、资本、企业三方共振
2025年港股医药企业的融资热潮,与政策赋能、资本助力、企业创新三方面密不可分。
毕马威华南区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姜健成表示,“科企专线”为创新药企提供早期及定制化的上市辅导。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来,这一板块已有77家上市药企。2025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数量激增,充分印证了制度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市场方面,万联证券研究所医药分析师黄婧婧表示,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带来资本回流和流动性溢价,而生物科技企业依赖于融资发展,因而获得了估值溢价。此外,今年许多外资参与了创新药企业的基石投资,如拨康视云-B等。产业资本、资产管理机构也纷纷参与创新药企业的基石投资。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已超过9000亿港元。医药板块流动性与估值已大幅改善。
对于企业而言,港股市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拓展的平台,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头部生物科技企业经过5年至8年的技术沉淀,抗体偶联药物、基因编辑、双特异性抗体等核心技术已逐步完成临床验证。”一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以映恩生物-B为例,其已构建了多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平台,并在超过20个国家开展多个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评估标准从“管线数量”转向“管线质量”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目前市场对创新药公司的关注点在于产品管线和技术实力。
基石资本投资部董事余忠对记者表示:“具备突破性治疗手段或稀缺技术路径的研发型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产品管线方面,投资人会青睐产品空间大、临床进展快的公司。”
黄婧婧说,目前临床数据优异、管线推进快的企业,主要聚焦在肿瘤、自免、代谢等赛道。具有商务拓展潜力和全球化布局水平强的企业尤其容易获得市场高估值。
从近期上市企业的表现看,这一逻辑正在被市场验证。以中慧生物-B为例,公司有两大核心产品备受关注:一款是已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另一款是处于在研阶段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上市首日,中慧生物-B大涨157.98%,总市值超130亿港元。
再以专注于突破性癌症疗法的维立志博-B为例,其创新管线包括14款候选药物,分别为针对肿瘤的3款单克隆抗体、4款双特异性抗体等。因其肿瘤免疫疗法的优势,维立志博-B在公开发售阶段获得超过3000倍的超额认购。
业内认为,目前对药企的评估标准正在从单纯的“管线数量”向“管线质量”转变。投资人更关注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价值的能力。“药物研发具有高失败和风险性,企业研发投入高,若临床数据或管线进展不达预期,已上市的企业也会有估值压力。”黄婧婧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