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将在10月正式实施,地方监管开始提前“备战”。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从业内获悉,北京金融监管局近期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一份加强助贷业务管理通知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这也是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后,首个地方下发的“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对线下助贷合作提出多项“禁令”,如严禁支付约定外费用、强制搭售金融产品、与无真实场景的信息中介合作等。
业内普遍认为,与助贷新规相比,这份征求意见稿规定更细、整改难度也更高。行业内部亦在积极反馈、应对,有助贷机构评估缓冲垫情况、加急整改以满足监管要求,也有助贷机构筹划备选方案,摸索“24%+公证”“24%+保险”“24%+AMC”等模式的可行性。
首个地区征求意见稿下发
近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向辖区内银行、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信用卡中心等下发了关于助贷业务管理的征求意见稿。
该文件在延续助贷新规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对多项条款进行了更具操作性的细化规定。明确应规范开展与助贷机构的业务合作,健全管理制度、优化业务系统,加强对助贷机构的名单制管理并及时对合作名单更新调整。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明确约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中有多项新表述。
其一,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分支机构应严格按照监管及总行要求,制定互联网助贷业务操作细则,严禁超授权开展业务。
“助贷新规是一个大致的整改方向,双融担模式肯定不能做了。”一名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几个月来,不少公司试图在合规框架内探索“24%+权益”的模式。当时业内预测会限制金融类会员权益,“放行”非金融类会员权益。但从征求意见稿来看,监管方向整体趋严,“24%+权益”能否成为合规整改方向之一,存在不确定性。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报道,多家助贷平台通过捆绑“小权益会员”或“大权益增值包”,试图在合规框架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7月中旬,第一财经曾独家获悉,监管部门向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重点调研“24%+权益”模式下,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其二,征求意见稿强调规范与线下助贷机构业务合作,其中包括“严禁向助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支付约定范围以外的费用”“严禁助贷机构向消费者强制搭售、选择性推介金融产品或服务”“严禁与无实际经营场景的线下信息中介类助贷机构开展合作”。
这些规定与近期各地加强线下助贷机构违规整改的行动相呼应。7月,深圳十余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集体澄清与不法贷款中介无任何合作,并罕见点名贷款中介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下称“鑫心惠邻”)。
针对首个地方征求意见稿,业内看法不一。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助贷新规落地后,各地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上述征求意见稿与近期市场动向结合较为紧密,可能作为一个地区性样本。也有观点指出,目前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具体反馈还有待观察,不宜过度解读。
“24%+权益”模式或受阻
“24%+权益”模式,能否成为助贷机构合规化转型的方向之一?
业内认为,客诉情况将直接决定这一模式能否在监管框架下继续发展。
北京一家头部助贷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反催收黑灰产盛行,投诉率一直居高不下。客诉压力倒逼新规出台,但新规又容易被反催收团队利用到投诉中。因此(多种整改方案面临压力),助贷新规的过渡过程变得格外艰难。
当前,“24%+权益”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难点。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的重灾区。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贷款+权益”相关投诉累计超过5000条,集中反映两大问题:一是贷款过程中权益服务被默认勾选开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二是会员权益退费流程复杂,自动续费机制引发大量争议。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随着助贷新规10月即将正式实施,留给产业链“玩家们”的时间已不到2个月。如果备受期待的“24%+权益”方案无法走通,业内还有哪些应对方向?
多位助贷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监管压降“24%+”业务的大方向相对明确。近期机构内部都在开会评估相关业务的缓冲垫情况,以及后续的风险控制问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规化转型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一名腰部助贷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做好准备,24%~36%这部分客群会出现一定损失。因为不论是哪类整改方案,都很难在低客诉的情况下解决风险成本覆盖的问题。
即便部分不直接涉及“24%+”业务的大型助贷机构,也在担心风险传导的问题。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行业普遍认为约40%~60%的客户存在多头借贷现象。这类客群通常会优先选择资质较好的平台借款,其次转向中等平台,最后再尝试其他渠道。若24%~36%利率区间的资金渠道被收紧,后续资金无法及时补充,多头借贷者的资金链可能面临断裂风险,进而推高整个行业的坏账水平。
上述北京头部助贷机构人士认为,这部分借款需求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向两端转移。要么压缩至24%以内,要么上浮至36%以上。机构后续会令定价公开透明,避免隐形费用诱导过度借贷。
也有机构开始探索新模式。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不少助贷机构正在摸索“24%+公证”、“24%+保险”、“24%+AMC”等模式。业内讨论最多的是“24%+公证”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创新型技术手段以及各个合作环节打通,将权益包装成公证的形式,批量应用于小额信贷领域。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在这一模式下,公证处替债权人向债务人代收保证金。例如收取800元,其中400元为公证服务费,另外400元相当于“押金”或保证金。如果客户按期还款,没有逾期,那么400元保证金原路返回。一旦客户违约,400元保证金将打给担保公司做担保代偿。
不过,这一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首先,公证处受理量级有限。当前司法实践中,也鲜有法院受理这类小额、高频、多笔的批量诉讼案件。因此,投入资金批量办理公证手续可能面临技术上的难点;另外,如果组合公证模式大规模应用,也很难绕开客诉这道关,即便还款后可退费,借贷者仍需要承担部分公证费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实际资金成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