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强没骨花卉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没骨花卉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没骨花卉简述
没骨花卉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特点在于摒弃传统墨笔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花卉。以下是关于没骨花卉的简述:起源:“没骨”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源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徐熙的后代,特别是徐崇嗣,在绘制花卉时开创了这种技法,以五色染就,不显笔迹。
“没骨”法不同于传统的“勾染法”,它不依赖墨线勾勒,而是通过色彩的点、染来完成作品。这种技法大大拓展了工笔花卉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自由度。在表现花卉时,“没骨”法相比于“勾染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既能精细工致,又能自由点染,既可严谨工整,也可随心所欲。
没骨花卉的技法独到,涵盖水、色、墨、笔等多个要点。恽南田强调渲染之难,追求淡雅之气,使色彩鲜活、丰富灵动。在没骨花卉中,墨与色浑然一体,笔法含蓄而不拘泥,光彩而不华靡,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没骨”画法,就是画画时,用笔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晕写,将用笔和设色巧妙融合在一起,少见勾勒,重在意蕴,呈现出来的画面柔和无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恽寿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画没骨的一位大画家。
萧丽作品鉴赏
总的来看,萧丽的艺术风格鲜明,民俗文化气质浓郁,清丽、婉约、微茫、雅致,展现出画家机智、敏捷的天性。她的作品善于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倾泻融为一体,创造清幽奇秀、如梦如幻的诗境。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萧丽这位勤奋的艺术家将愈发成熟,并创作出更多惊艳的作品。
萧丽的书法有多种风貌,待看到她的《心经十八条屏》,自会由她的结体之磅礴、中锋行笔之厚实,感到一种雄浑、朴素、大方的美,你会联想到泰山崖壁那《经石峪》,让人惊世骇俗般地慨叹,一位女子竟具须眉少有的丈夫气。
年:作品《勿我相融道法通》入选第十一届美展。2010年:在798三度半画廊联展。2011年:在凤凰岭书院中国书画学精英班学习;8月在“萧丽没骨花卉展”中展出作品,并在敦煌美术馆举办联展。2012年:先后在甘肃、广东、安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工作室凤凰岭书院学习。
萧丽的个人形象和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她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视角。她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大内密探零零发李力持身后的宫女是萧丽,友情出演的,萧丽为北京人,现为:中国民主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书画院艺术委员,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没骨画法简介
没骨画介绍如下:没骨画(boneless painting)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没骨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技法,其特点是不依赖墨色线条勾勒,而是直接使用彩色渲染形象。以下是关于没骨画法的简介:起源与发展:没骨画法源于印度的染晕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佛像画的绘制技法相结合。五代后蜀黄筌的花卉作品以色彩浓郁著称,钩勒细致,着色后几乎不见笔痕,被称为“没骨花枝”。
没骨画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游走于工笔与写意之间,既非工笔画的精细刻画,线条流畅、色彩匀称,塑造出逼真生动的物象,亦非写意画的随意挥洒,如明代徐渭的泼墨之作般独具风格。他的花卉和花鸟,仿佛一气呵成,展现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没骨画既不是工笔,也不是写意,而是中国画的一种特别的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去表现物象而不加勾勒。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没骨”,错把“工笔”、“写意”理解成“没骨画”。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没骨画法是中国画独特的技法,其特点是不依赖墨色线条勾勒,而是直接使用彩色渲染形象。这一技法源于印度的染晕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佛像画的绘制技法相结合。五代后蜀黄筌的花卉作品以色彩浓郁著称,钩勒细致,着色后几乎不见笔痕,因此被称为“没骨花枝”。
没骨的画法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讲究精、气、神,对画的意境有很高要求,因此中国画又有许多画法,没骨画就为一例。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没骨”画法,就是画画时,用笔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晕写,将用笔和设色巧妙融合在一起,少见勾勒,重在意蕴,呈现出来的画面柔和无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恽寿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画没骨的一位大画家。
没骨画法指: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用没骨法创作的画作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
擅于没骨花卉的画家有谁?
1、在中国绘画史上,恽寿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画没骨的一位大画家。他承袭徐崇嗣没骨花法,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他的没骨花卉逸笔草草,自成格调,与王时敏、王鉴、王翚(hui)、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
2、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李公朴(1900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在淮安出生。
3、曾杏绯(1911—2013),原名曾瑜,经名阿依舍,江苏省常州市人,女画家。从画70余年,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她的画主要以花卉为题材,也曾以她细腻的笔法画过少许山水画。
没骨画法
没骨画(boneless painting)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没骨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画法指: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用没骨法创作的画作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表现的画法。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後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力甚大。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水线」来曲分前後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既能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造型特有的自然生动,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
没骨画,顾名思义,是指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物象的画法。关于没骨画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远古彩陶纹样:有说法认为,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有没骨画法的应用,如远古的彩陶纹样。南北朝时期: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