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多次就保险业监管提及“强化逆周期监管”,相关政策举措受到业内关注。
本轮逆周期监管,主要是针对保险行业下行周期下的经营压力和利差损风险而言,旨在提高行业机构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保险业已迎来哪些逆周期监管举措?还有哪些逆周期监管措施值得期待?业内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总结道,可以从资本端、负债端、资产端三个维度来梳理。总的思路是,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稳健。
资本端:优化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支持股债“补血”
对于逆周期监管举措,保险业不少机构关注资本端的监管政策。具体包括,对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监管政策的优化完善,以及资本补充渠道方面的政策。
一是在偿付能力方面,优化监管标准,延长过渡期。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根据保险业发展实际,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包括对中小险企最低资本给予“九五折”或“九折”优待,优化资本计量标准,优化投资品种风险因子等。今年5月初,金融管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宣布,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决定将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延长一年,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二是拓宽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其中:
在债务性资本方面,增加永续债工具补充资本,发债机构扩容。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目前,已有多家险企发行永续债。同时,近两年获准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和永续债的保险公司数量增加,更多保险公司得以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
在补充权益性资本方面,业界期待优化股东持股要求,以引入更多股东投资。目前,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上限为1/3,风险化解类新机构不适用这一要求。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研究优化股东资质和持股比例要求,增强外源性资本补充吸引力。”业界据此认为,目前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上限有望突破,同时也将放宽股东资质要求,这也是一些险企的期待。
此外,针对补提寿险责任准备金加剧寿险公司利润和偿付能力压力的情况,准备金折现率曲线也得到逆周期优化。寿险传统险责任准备金折现率曲线为“基础利率曲线+综合溢价”,基础利率曲线很大程度决定于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近年来,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明显,750日曲线也下移不少。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已有优化来自扩大“综合溢价”上浮空间,这可以理解为增加了逆周期调节因素。
负债端:预定利率下调及动态调整、报行合一
在负债端的逆周期监管落地动作最早,也相对较多。
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在多个行业场合提到要优化寿险负债成本。受到关注的是,2023年3月召集保险业协会和20多家寿险机构,在北京、南京、武汉三个地点举办调研座谈会,摸底各寿险公司的成本和资产负债匹配情况,以引导人身保险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
此后,金融监管总局已多举措引导寿险业优化负债成本。
一是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降低负债刚性成本。2023年7月,传统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切换到3%,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至2%。2024年,9月切换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至2.5%,10月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至1.5%。金融监管总局今年4月发布通知,允许保险公司对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设置保证期,保证期满以后可以合理调整最低保证利率。
二是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8月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保险业协会发布。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截至目前,保险业协会已发布过两个季度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分别为2.34%、2.13%,暂未触发预定利率下调。
三是引导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自去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多次提及鼓励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写入2024年9月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这为寿险业下一阶段的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四是始自银保渠道的全渠道“报行合一”要求,推动寿险行业降低业务费用成本,改善费差损情况。
资产端:开展黄金投资试点、优化比例监管
在资产端的逆周期监管举措方向,业界目前关注到的包括,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放宽资产投资比例等。
一是开展险资投资黄金业务试点。2025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通知,决定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黄金业务试点。10家试点保险公司可以中长期资产配置为目的,开展投资黄金业务试点。
业界认为,保险资金投资黄金有利于优化资产配置机构和分散风险,同时也有助于积极推动人民币黄金市场发展。黄金作为重要的避险资产,长期来看具备保值增值功能,参与黄金投资业务,将进一步优化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二是优化保险资金比例监管。4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简化档位标准,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个百分点。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从20%提高至30%,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的投资力度。
三是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险资实现“长钱长投”。2023年10月,财政部印发通知,采取长短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经营效益类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成了“当年”和“近三年”,且两项各占50%的权重。今年1月,财政部宣布,将“净资产收益率”的长周期指标考核权重调整至不低于60%。
此外,在境外资产配置方面,险资投资渠道有望迎来突破,例如保险公司参与债券通“南向通”。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六项深化两地金融合作新举措,其中一项举措是“进一步优化扩容债券通‘南向通’的安排”。此后香港金融管理局曾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原则上同意将债券通南向交易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合格投资者的增加将使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能够购买全球债券,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